来源:【定边融媒】
大巴车沿着青银高速驶向古灵州,黄河的气息便越来越浓。风里带着水汽的湿润,阳光透过车窗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贺兰山如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热土。8月2日中午,定边县作协采风团在灵武作协负责人的引导下先来到白笈滩国家沙漠公园“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第二天再赴青铜峡鲁兴华女士创办的“作家之家”。这一路的见闻,让我深刻体会到:定边的“文化引黄灌溉”,既要引文学的甘泉,更要续治沙的精神血脉。
一馆英模,镌刻治沙史诗
“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的青砖灰瓦长城意象在阳光中透着庄严,走进馆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穿越风沙的厚重气息。最引人注目的是“治沙英雄”长廊里,五位治沙英雄的肖像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的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守护着亲手染绿的土地。当讲解员念出英模的名字时,采风团里忽然响起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叹:“石光银!那是咱们定边人!”
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第一位英模肖像正是石光银。照片里的他皮肤黝黑,脸上刻着风沙留下的沟壑,却笑得格外灿烂,身后是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石老可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四十多年前就在定边的毛乌素沙地种树,百折不挠把黄沙窝变成了绿洲。”采风团里的刘界强激动地介绍,语气里满是自豪。而在石光银肖像后,是灵武治沙功勋王有德,另一位英模牛玉琴的事迹同样让我们心头一热,“她娘家是定边郝滩镇!全国劳模,在靖边县治沙几十年,把茫茫沙海改造成了绿色海洋。”
展览馆陈列着一把把磨得发亮的铁锹、一双双修补多次的胶鞋、一本本泛黄的治沙日记。王有德的故事和石光银、牛玉琴等事迹一样尤为动人,他带领工人们在沙海里植树,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沙洼里的积水,甚至用身体挡住风沙保护树苗。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防护林,而他们的精神,也如同沙漠里的杨柳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
看着英模们手捧沙土微笑的照片,我忽然明白: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与困境抗争的勇气,当年能让黄沙低头,如今也能让文化生根。
参观结束时采风团成员们站在展馆前合影,有人轻声说:“这些治沙英雄用双手给大地补水,咱们文学人,也该用文字给心灵补水。”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进心里,让我对接下来的“作家之家”之行充满了期待。
一院草木,藏尽黄河诗意
8月3日早晨,我们乘坐的大巴车沿着黄河古道继续前行。当青铜峡市鲁兴华女士创办的“作家之家”出现在视野中时,那片藏在绿洲里的院落仿佛是治沙成果的另一种延续。如果说治沙英雄们修复了自然生态,这里则构建了一片文学生态的绿洲。这个藏身于西北小城的文学驿站,是方圆百里内文学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精神高地。
推开“作家之家”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书页的油墨香与黄河岸边阳光混合的独特气息。四壁书架上,本土作家的作品与经典名著比肩而立,见证着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学力量。这个由民居改造的文学空间,既有塞北的粗犷,又透着江南文人的雅致。鲁兴华女士像一位文学的摆渡人,用最朴实的方言解读着最深邃的文学命题,让马尔克斯与张承志在这里与宁夏的乡土作家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如灯塔,以温暖持久的光亮,穿透现实的迷雾,照进每一个渴望用笔表达的普通人的心房。
这座灯塔的光,不刺眼,却足够坚定;不喧嚣,却始终明亮。它告诉人们:只要心中还有故事,生活就永远值得书写。藤蔓缠绕的篱笆墙上挂着数十幅手稿影印件,既有名家墨宝,也有基层作者的习作。鲁兴华女士笑着说:“这些文字就像植物的养分,让篱笆也有了文化的筋骨。”庭院中央的青石板缝隙里,几丛蒲公英在风中扬起白色小伞,像是文字的种子在寻找土壤。站在后院的二层楼上眺望,黄河如金带蜿蜒,河岸边芦苇荡随风起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与眼前实景重叠,让人瞬间读懂什么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鲁兴华女士指着远处的治沙林说:“当年王有德他们种树,是让黄沙变绿洲;我在这里办‘作家之家’,就是想让文学的种子也能在沙漠里发芽。”
这句话让我想起展览馆里的治沙场景,英雄们在沙地里插下树苗,需要耐心等待根系扎深;文学的种子要在心灵扎根,同样需要这样的坚持。家乡的文化要从干涸走向丰盈,也需要文学人一字一句地耕耘。
一脉相承,浇灌文化绿洲
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我豁然开朗:“石光银、王有德他们用铁锹在沙地里开出绿洲,文学人要用文字在心灵里种出森林。定边亟需‘文化引黄’,既要引黄河的文化活水,更要续治沙的精神根脉。”
返程时,夕阳为黄河镀上金边。回望“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与“作家之家”的方向,我忽然看清了定边文化的生态密码:治沙英雄们用行动证明,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希望;而文学的使命,就是把这些希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20世纪90年代开始,定边人靠国家引黄工程让土地告别干渴;如今,我们要靠“文化引黄”让心灵丰盈,既要像石光银种树那样,让文学扎根乡土,也要像王有德培育枣树那样,让文化结出硕果。
黄河的涛声渐渐远去,但心中的两条河流却越发清晰,一条是滋养土地的自然黄河,一条是滋养心灵的文化黄河;一群是用双手治沙的英雄,一群是用文字耕耘的作者。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让家乡的土地,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也有文化底蕴的气质。
这场采风之行让我明白,“文化引黄灌溉”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把石光银的治沙故事写进散文,把牛玉琴的奋斗精神谱成诗歌,把定边的沧海桑田融入小说,就是在进行文化的灌溉;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读着家乡的故事,当农民在田间地头讲述自己的经历,当更多人拿起笔记录生活,定边的文化土壤就会像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一样,长出最繁茂的精神森林。
作者:蒋峰荣
本文来自【定边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