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曾与北京、南京城隍庙并称三大“都城隍庙”,其往昔之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从西安钟楼顺着西大街往西,在中段北侧,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楼率先映入眼帘。牌楼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正匾上颜真卿真迹楷书“都城隍庙”四个贴金大字,笔力雄浑,熠熠生辉。踱步至牌楼背面,“你来了么”四字,亲切中又带着几分调侃,仿佛是城隍神跨越时空,对每一位到访者发出的问候。
穿过牌楼,沿着百米长的青石甬道前行,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这里曾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如今虽经改造,却仍保留着些许往昔烟火气息:玩具枪、精致香烛、古朴烟袋锅、对联、针头线脑……各类物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不禁沉浸在时光的回忆之中。
行至甬道尽头,文昌阁闪现眼前,这里也是财神殿。殿内香烟袅袅,有善男信女虔诚叩拜,祈愿财运亨通。绕过财神庙,便来到了城隍庙的二山门。门前广场上,一块镌刻着任法融书写的“紫气东来”的太湖石假山矗立其中,为古老庙宇增添了几分祥瑞之气。
步入主殿区院子,喧嚣瞬间被山门隔离开来,院内清幽静谧。进门迎面是建于清末的戏楼,坐南朝北,面向供奉城隍的主殿。戏楼的屋脊采用镂花砖,斗拱枋柱上雕饰着龙、凤、象等图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绕过戏楼,是一方木牌坊,上面正中书“有感有应”,中间高悬一把巨大的算盘,中间几个小字“人算不如天算”,这不仅是道家智慧的体现,更是对世人的警醒。木牌坊背面有“听明正直”四个大字,还有一块金字小匾“来了就好”,这是给每一个来城隍庙的人的心理暗示。
再往前,便是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城隍庙主殿,也是陕西现存唯一的一座庑殿顶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重要且等级很高的屋顶样式),大木构架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建筑特征。殿顶覆以琉璃蓝瓦,前檐格扇门窗上的浮雕图案,雕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殿内,城隍爷纪信的神像端坐正中,不怒自威。纪信乃刘邦麾下大将,楚汉荥阳大战时,他假扮汉王被项羽烧死,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其忠烈之举,被刘邦封为长安城的保护神,接受后人敬仰与祭拜。
大殿后,是寝殿。寝殿进深15米,空间宽阔,让人顿生一种与天地相融的感觉。整座城隍庙的建筑布局整齐,左右对称,雕梁画栋,巧夺天工。
如今,人们看到的气势恢宏的西安都城隍庙在2007年经过大规模修缮,当时的戏楼、侧殿和大殿均年久失修,还有白蚁侵蚀,岌岌可危。大修时,记者多次来到这里记录修复进程,见证着城隍庙焕发新生。
每逢庙会,这里更是热闹非凡,秦腔戏班与道教鼓乐轮番登场、相互交融,传统手工艺与美食在这里汇聚,延续着这座庙宇几百年来的商贸基因与文化传承。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警语和题刻遍布各个角落,时刻提醒着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参观完回味,都城隍庙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岁月变迁。每一块砖瓦,每一道梁枋,都镌刻着历史故事;每一缕烟火,每一声祈愿,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走出西安都城隍庙山门,文昌阁后屋檐下四字映入眼帘“好了再来”,这是它对每一位访者的再次邀约。
>>多知道些
西安城隍庙为啥叫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名称中的“都”字,通常表示该城隍庙在区域内的统辖地位或特殊等级。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当时全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城隍。因其管辖范围广、地位重要,故称“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明永乐中重建,是京城重要的城隍庙。因北京为都城,其城隍庙地位特殊,故称“都城隍庙”。
南京都城隍庙,南京曾为明朝首都,其城隍庙在明代具有重要地位,统辖周边地区,因此被称为“都城隍庙”。
福建都城隍庙,始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年),是闽台地区最早的城隍庙。清雍正年间,福州府级城隍提升为省级,总领全省各府、州、县与台湾全境的城隍,故称“福建都城隍”。
明洪武二十年修建的西安都城隍庙原址位于东门内九曜街,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至现址。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大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樉府第砖石木料重修。2001年西安城隍庙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