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河套大地被一场文化盛宴点燃。“北疆拾遗 生生不息”2025年内蒙古非遗购物月暨第二十二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在黄河湾隆重开幕,5000余名观众沿着“五感漫游”的轨迹,触摸到北疆文化最鲜活的脉动。
傍晚6时,黄河湾广场的巨型屏幕渐次亮起。内蒙古文旅总宣传片中,呼伦贝尔的草原风卷云舒,阿拉善的胡杨傲立戈壁;巴彦淖尔市宣传片里,黄河河套段的“几”字弯波光粼粼,麦浪翻滚的田野与红墙黛瓦的村落相映成趣。
19时的木栈道上,50把马头琴同时奏响《万马奔腾》,弓弦震颤的轰鸣惊起河面上的水鸟,游客们循声聚拢,有人随着节奏轻拍栈道栏杆。不远处,琵琶与古筝的合奏如流水潺潺,两位身着蒙古袍的乐手闭眼弹奏,指尖起落间,引得孩童踮脚张望。
《乌拉特婚礼》的展演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新郎骑着装饰红绸的白马“迎娶”新娘,伴娘团用银饰碰撞出清脆声响,围观的姑娘们忍不住模仿新娘的盖头舞步。
非遗文字艺术展前,中学生王萌正用手机扫描古籍复刻本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蒙古文谚语的白话解读。“原来爷爷挂在墙上的字,说的是‘团结如磐石’的意思!”她拉着同伴去体验活字印刷,老艺人手把手教她排字,油墨印出的“福”字被小心地夹进笔记本。
19时45分,北入口广场的《万疆》开街仪式骤然起舞。20名舞者身着渐变蓝裙,旋转时如流动的江河,裙摆展开时又似铺开的画卷。
船坞旁的“醇”享河套区,酿酒师傅正揭开陶缸,酒香混着马头琴的旋律漫过栈道。几位游客端着试饮杯,听酿酒传人讲述“河套老烧”的古法工艺。剪纸与蒙古族服饰T台秀上,少女们穿着缀满银钉的坎肩走过,裙摆上的剪纸纹样在灯光下流转。
20时15分,聚光灯照亮舞台。当“飞马奖”获得者、78岁的马头琴传人色拉西接过奖杯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四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按下启动球的瞬间,河面上的无人机编队组成“生生不息”四个大字,与岸边的烟火交相辉映。
文艺演出中,情景歌舞《鸿雁的故乡》掀起高潮。呼麦歌手的喉间仿佛藏着草原的风,马头琴的长音与颂词的韵律缠绕,七种非遗元素在舞台上熔铸成一股暖流。当《阔步新时代》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不约而同地起身合唱,河风吹动着挥舞的国旗,与舞台上的灯光汇成星海。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黄河湾的夜空仍回荡着文化的余韵。这场开幕式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北疆文化的深度解码——它让我们看见,非遗在创新中传承,艺术在融合中绽放,河套大地的文化根脉正以“生生不息”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华章。
融媒体中心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