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虽至,暑气未消,临安的青山绿水间,藏着最养人的天然避暑地。临安发布推出“寻找夏日清凉”系列报道,带您探访避暑秘境,细品消暑妙趣。来,跟随我们的脚步,解锁临安的N种降温方式,让您拥有清风拂面的惬意与惊喜。
“寻找夏日清凉”第三站
我们来到群山深处的清凉秘境
塘秀古道与石炮头瀑布
哇!这里竟然有点冷!
网友诚不欺我,感觉跟开了空调一样!
来自杭州主城区的小朱和几个朋友,赤着脚站在石炮头瀑布下的水潭边,看着温度计上显示的26.6℃直咋舌。要知道,此时主城区的气温达到38℃,温差竟然超过了十度。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我好奇地问。
“朋友说这是个避暑‘宝藏地’,我们特地赶来体验一下。”小朱一边笑着,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水枪,“连玩水的装备都带来了!”
石炮头瀑布位于湍口镇塘秀村,靠近塘秀古道的入口。潭边立着一块牌子,才知道这汪碧水叫“水囊潭”——当年红军路过,特意筑了这潭方便给水囊装水,名字里藏着段红色往事。打开小红书,搜索石炮头瀑布,发现拥趸不少,各种体验笔记让人向往。难怪一到周末,不仅本地居民往这里跑,还有来自杭州甚至上海的游客,专程驱车前来纳凉玩水、拍照打卡。
站在水潭边,毛竹遮天蔽日,三面悬崖峭壁,穹顶只露出一小片天空,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落下来,宛如置身人间秘境。瀑布大约十几米高,水流从崖顶倾泻而下,激起阵阵水雾,凉意扑面而来。把西瓜、饮料往水里一扔,个把小时后,就有了天然的冰镇效果。最惬意的是,支一把折叠椅在浅水区,拖鞋一脱,脚泡在溪里,听着“哗哗”的水声,仿佛所有的暑气消失殆尽,只留下满身的清凉与宁静。
小红书@阿盛
瀑布不远处,有一座架在半空中的石桥。桥下成了天然的避暑空间,几块石桌石椅错落其间,是纳凉休憩的好去处。唯一的小遗憾是,这里空间不大,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如果赶上周末人多,难免显得有些拥挤。但如果你选择平日来,人少的时候,就能独享这份世外桃源般的清幽,偷得浮生半日闲。
如果说石炮头瀑布带来的是水做的清凉,那么旁边的塘秀古道,就是山酿的荫凉。踩上青石板的那一刻,暑气就退了大半。两旁是青草野花,满眼葱郁,树木枝丫搭成天然凉棚。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凉,走热了还可以脱下鞋子,踏入溪水中,感受水流轻抚脚背的治愈。顺便翻起石块,抓螃蟹、摸小鱼,回味儿时乐趣。
正走着,遇见一位年长的村民,他沿着古道往上走。我上前搭话,得知他姓胡,是秀上自然村的村民。
“大伯,这古道是什么时候建的?”“这棵树是山核桃吗?”“这里有什么传说故事吗?”我忍不住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胡大伯爽朗一笑,一边走一边娓娓道来。原来,塘秀古道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不仅是塘里、秀上村民出行的步道,也曾是连接徽杭的重要古道。
“你看,这石阶上有个脚印,传说是罗岭秀才从灵隐寺前往九华山时留下的。他路过这里,听到金鸡啼鸣,抬头一看,发现秀上村风光太美,便一脚踩出这个脚印,后来人们称它为‘仙人脚印’。”
“这座是‘鱼水桥’,当年解放军路过时,看到村民在修桥,便主动帮忙。村民拿出苞芦粿、牛蒡粿表示感谢,战士们却婉拒了,说这是纪律。后来这座桥就成了军民鱼水情的象征。”“那边有个山洞,叫‘疗伤洞’,村民曾在这里救治过两位红军伤员。”……胡大伯如同一位“本地导游”,绘声绘色地讲着关于古道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我听得入迷,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两公里左右的古道,一看时间,大概花了四十多分钟。虽然有些气喘吁吁,但满眼的绿意和清凉的山风让人意犹未尽。刚进秀山村口,路边几棵五百多岁的榧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仿佛在向我挥手致意。
“走,到我家喝口水,歇歇脚。”胡大伯热情地招呼道。我也欣然前往。他的家是一栋木结构的老屋,透着浓浓的古韵。推门而入,屋内清凉宜人,完全没有外面的暑气。我一口气喝了两大杯凉白开,又尝了尝大伯自家种的小番茄,清甜多汁,味道好极了。
“我们葛家、塘里、秀上三个自然村都是古村落,讲究的是原生态,所以住宿和餐饮设施还不太完善。”大伯笑着说,“但你们要是来玩,想吃个便饭,不嫌弃的话,直接来我家就行。”
在塘秀村,夏日的山风,不仅是凉爽的,更是淳朴的、温情的。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山林的静谧与村民的热情。有这么一处避暑好地方,你难道不想来走走看看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