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你才精彩
说说这次旅行
新入手风神L8,立即奔赴诗和远方。一直对自驾游情有独钟,时间紧来不及约同伴,独自一人驾驶刚入手的东风风神L8,从城市的喧嚣驶向未知的远方。先来说说3300多公里的驾驶体验吧。
踏上高速公路,开启全速自适应巡航,风神L8稳稳地保持着车速,我只需轻松握住方向盘。1.5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4挡DHT变速箱默契配合,动力输出源源不断。在高速超车时,深踩油门,系统瞬间响应,强劲的扭矩推动车身迅速超越前车,一气呵成 ,没有丝毫拖沓。
长时间驾驶,最担心的就是疲劳。但风神L8给了我十足的惊喜,主驾的8点按摩功能,在我感到疲惫时及时舒缓肌肉的紧张。厚实的坐垫和多角度可调节航空睡眠头枕,让我的身体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撑,开了几个小时也不觉得腰酸背痛。车内19扬声器的WANOS全景声音响,播放着我喜欢的音乐,仿佛置身于一场私人音乐会,一路的好心情都被音符填满。
至少有200公里是国省道和县乡道。特别是蜿蜒的山路,没想到风神L8的底盘调校十分扎实,悬挂系统有效过滤了路面的颠簸,转向精准,让我轻松应对每一个弯道。坐在车内,几乎感觉不到外界的嘈杂,前排的双层夹胶玻璃将风噪、胎噪隔绝在外,静谧性极佳。
出行前,我还担心续航问题,因为去年年底入手的他牌增程车高速续航几乎骨折,可风神L8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搭载的大电池和高效混动系统,让高速续航长达1200多公里。一路上,不用频繁寻找充电桩或加油站,真正实现了“说走就走”的自由。
这次3300多公里长途自驾,风神L8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无论是动力、舒适性还是续航能力,都远超我的预期,以后的每一次出行,我都期待与它继续并肩。
总结下此次为期七天的行程:
第一天,蚌埠-老君山,599公里,尧山大佛,游老君山宿栾川。
第二天,栾川-汾城古建筑群,320公里,免票,-黄河壶口瀑布(山西一侧),140公里,宿瀑布边酒店。
第三天。壶口瀑布-黄河乾坤湾(含会峰寨,清水湾),-碛口古镇,李家山村,480公里,宿临县。
第四天,临县-山西老牛湾,330公里,-代县,215公里,宿代县。
第五天,代县-雁门关北门,27公里。-忻州古城,110公里,-太原,72公里,下午游督军府,美食街,钟楼街,柳巷,宿太原。
第六天,太原晋祠,宿太原。
第七天,太原-蚌埠,900公里。
第1天
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伏牛山主峰之一,因传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 。怀着对“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的向往,我踏上了老君山之旅 。
我选择乘坐上下两程索道上山,索道缓缓上升,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连绵的山峦郁郁葱葱,宛如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 。
出了第二程索道站,直接前往十里画屏。这里是一条长达5公里的花岗岩峰林步道,奇峰怪石林立,如“老子传经”“鸾凤和鸣”等,每一处都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在悬崖栈道上,一边是峭壁千仞,一边是万丈深渊,惊险刺激的同时,能将绝美峰林景色尽收眼底。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殿一观,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信仰,让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回想起老君山大门口的石刻“秀压五岳,奇冠三山”,确实有些过分了.
景区人太多,近第一程缆车排队就花了两个多小时,旅游体验并不好,抖音里的建筑群,实际看起来都是混凝土的现代建筑。
栾川
栾川县城不大,倒是蛮舒服的,虽然在景区门口,消费也不高。宿栾川。
第2天
汾城古建筑群
晨光微熹,我踏上了前往汾城古建筑群的旅程。汽车穿行在山西广袤的土地上,窗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仿佛是岁月镌刻的纹路。随着距离的拉近,一种期待与好奇在心底悄然滋长,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县城的活标本”的建筑群,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踏入汾城,仿佛穿过了一扇时光之门。脚下的青石板路坑洼不平,却承载着数百年的人来人往。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城隍庙、文庙、县衙、社稷庙等建筑群落,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湛的工艺,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古代县城生活画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隍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朱红色的大门上,斑驳的漆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走进庙内,雕梁画栋间,精美的彩绘虽历经风雨,色彩却依旧鲜艳夺目。
沿着青石街道前行,便来到了文庙。文庙是汾城古建筑群中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它是古代学子们求学、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巍峨耸立,殿内供奉着孔子及七十二贤人的塑像。
而汾城的县衙,更是让我对古代的行政体系有了直观的认识。县衙的建筑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大堂之上,“明镜高悬”的匾额庄严肃穆,两侧的刑具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最让我惊喜的是社稷庙。这座庙宇相对隐秘,却别有一番韵味。庙内古柏参天,枝叶繁茂,遮蔽出一片清凉之地。社稷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精巧,殿宇的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琉璃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些造型各异的龙、凤、狮子等琉璃雕塑,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蕴含着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在汾城古建筑群中穿梭,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每一处雕刻,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默地伫立在这里,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庄重。离开汾城时,我的心中满是不舍。这座古建筑群,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宿山西壶口瀑布外沿黄酒店
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下气势磅礴的黄河,一直是我心驰神往之地。
壶口瀑布来过三次了,这次是第四次来,正好陕西山西各两次。抵达景区后,沿着步道向前走去,空气中渐渐弥漫起细密的水雾,沾湿了头发和衣衫,带着一丝清凉,也裹挟着黄河特有的气息。
壶口瀑布很快赫然出现在眼前,我瞬间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原本宽阔平缓的黄河水,在此处骤然收束,从数十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巨大的水幕。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同千军万马,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激起漫天的水花和水雾。
站在观景台上,近距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飞溅的水花不时扑面而来,打在脸上生疼,却也让人兴奋不已。耳边是震耳欲聋的水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轰鸣,脚下的大地似乎也在微微颤抖。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展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威严与壮美。
我沿着栈道缓缓前行,从不同角度欣赏壶口瀑布的风姿。上游的河水看似平静,却在接近壶口的瞬间,陡然迸发力量,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增添了瀑布的震撼力。而下游,经过瀑布的激荡后,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涌,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向着远方奔腾而去,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瀑布上,给壶口瀑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此时的瀑布少了几分白日里的激昂,多了一丝柔和与静谧,却依然美得令人心醉。
晚上7点,景区通知因上游来水过大,七点开始封闭景区,后来只到五六天后才从新闻里得知景区恢复开放。
第3天
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怀着对黄土高原神秘地貌的憧憬,我踏上了探访乾坤湾的旅途。这片藏在陕西延川与山西永和县交界处的天然奇景,被誉为“黄河蛇曲第一湾”。景区分会峰寨、清水湾和乾坤湾三处观景处。
会峰寨景点
第一站驱车5公里到达会峰寨。会峰寨是峭壁上的千年遗梦。走下栈道,远处山峦如浪,沟壑似纹,这座藏在陕北深山中的“悬崖堡垒”,以其险峻与神秘,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越接近寨门,山势愈发陡峭,抬头仰望,寨墙如利剑直插云霄,土黄色的夯土墙面布满岁月的裂痕,却依旧保持着冷峻的姿态。踏入寨内,眼前豁然开朗。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军事堡垒,布局精巧得令人惊叹。最震撼的当属寨顶的观景台。这里三面皆是百米悬崖,洛河与周河在此交汇,如两条碧玉丝带缠绕山脚,河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崖壁上的寨墙,恍若时空重叠。凭栏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在山谷间游走,时而隐匿峰峦,时而露出一角残垣,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丹青。山风呼啸而过,卷起衣袂,恍惚间,似乎听见了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声、号角长鸣声,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
寨内还有几处古老的窑洞,低矮的洞口爬满野藤。弯腰钻进窑洞,内部幽暗潮湿,墙面因烟熏火燎而发黑,角落里散落着破碎的陶片与锈蚀的兵器残件。这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生活与战火。据说,战乱时期,周边百姓曾在此避难,洞内狭小的空间,承载过无数人的恐惧与希望。
清水湾
离开会峰寨,旁边不远就是清水湾缆车,出来的游客说值得一坐。连接清水湾与会峰寨的缆车,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横跨在天地之间,站在清水湾的缆车起点,仰头望去,巨大的缆车支架高耸入云,钢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我怀揣着紧张与期待,走进宽敞明亮的缆车车厢,随着缆车缓缓启动,脚下的大地逐渐远去,一种奇妙的悬空感油然而生。
起初,缆车平稳上升,我能清晰地看到清水湾观景台上游客们如蚂蚁般渺小的身影,他们或驻足拍照,或凭栏远眺,沉浸在黄河湾那圆润饱满的305度大弯美景中。再远处,黄河水如一条蜿蜒的丝带,蜿蜒于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水流平缓,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与岸边古朴的村落、葱郁的植被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山水画卷。
随着缆车不断攀升,视野愈发开阔,清水湾的全貌尽收眼底。它就像大自然随手抛下的一顶巨大草帽,扣在广袤的大地上。此时,我深刻理解了“清水湾,澄澈开阔”的独特韵味,与乾坤湾极致弯曲的震撼不同,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与柔和的美。
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
初入乾坤湾景区,沿着木质栈道缓步下行,远处的乾坤湾逐渐展露真容。不同于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乾坤湾以一种温柔而磅礴的姿态静卧在黄土沟壑间。黄河水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大地上勾勒出完美的“S”形曲线,阴阳鱼般的造型浑然天成,将“太极”的深邃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脚下是层层叠叠的黄土丘陵,头顶是澄澈如洗的蓝天,耳畔偶尔掠过呼啸的山风,眼前的乾坤湾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大气而壮美。
漫步至观景台,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河水裹挟着浑厚的泥沙,却流淌得从容不迫,在弯道处形成深浅不一的色调,宛如大地的血脉在缓缓搏动。登上高处的观景台,乾坤湾宛如一条镶嵌着金边的绸缎,在黄土高原上熠熠生辉。
碛口古镇
沿着黄河蜿蜒的脉络,我走进了晋西群山褶皱里的碛口古镇。这座曾因黄河水运兴盛数百年的商贸重镇,如今虽褪去了往昔的繁华,却将岁月雕琢的沧桑与烟火气,酿成了一壶越品越醇的老酒。
踏入古镇,脚下的石板路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高低起伏的坡道与错落的石阶,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驼队、马帮往来的热闹。迎面是黑龙庙巍峨的飞檐,庙前的石狮斑驳古朴,眼神却依旧透着威严。
走到黄河边的大同碛,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宽阔的河道在此骤然收窄,奔涌的黄河水撞上暗礁,激起万千浪花,轰鸣声震耳欲聋。岸边的纤夫雕塑栩栩如生,凹陷的肩胛与紧绷的肌肉,无声诉说着昔日纤夫们拉纤的艰辛。踩着圆润的鹅卵石前行,对岸陕西的山峦隐约可见,河面上偶尔漂过羊皮筏子,筏工嘹亮的山曲穿透暮色,苍凉而悠远。
离开碛口时,回望古镇斑驳的城墙,突然懂得它的魅力所在——这里不仅有黄河赋予的雄浑气魄,更藏着无数普通人在岁月长河里浮沉的故事。这座被时光偏爱的古镇,将晋商的传奇、黄河的豪迈与人间的烟火,都酿成了永恒的风景。
李家山村
穿过狭窄的街巷,李家山窑洞群宛如从黄土坡上自然生长出的艺术品。层层叠叠的窑洞顺着山势延展,土黄色的夯土墙与青灰色的瓦檐相映成趣。
临县
宿临县。
第4天
老牛湾画廊
黄河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文化符号,而当它们在老牛湾相遇,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便在此悄然上演。怀揣着对这一神奇交汇点的向往,我踏上了探寻老牛湾的旅程。
一路驱车前行,黄土高原的苍茫景色在车窗外缓缓掠过。抵达老牛湾时,眼前的景象瞬间将我震撼。黄河在此一改往日的雄浑粗犷,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在峡谷间蜿蜒流淌,勾勒出一个近乎360度的大转弯,形成了壮美的太极湾。对岸的内蒙古高原与山西的黄土丘陵隔河相望,两岸崖壁陡峭,层层叠叠的岩石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书写的密码。
漫步老牛湾古村,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房屋大多由石头砌成,石墙、石瓦、石碾,处处都彰显着岁月的痕迹。村落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偶有炊烟从石屋的烟囱中袅袅升起,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村民们淳朴的笑容、慢悠悠的生活节奏,让人瞬间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
沿着黄河岸边的小路前行,不远处的明长城遗址巍然屹立。古老的城墙历经风雨侵蚀,虽已残破,却依然气势恢宏。长城宛如一条巨龙,从黄土高原的深处蜿蜒而来,在老牛湾与黄河深情相拥。站在长城脚下,抚摸着斑驳的墙砖,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遥想当年,戍边的将士们在此抵御外敌,金戈铁马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登上观景台,俯瞰老牛湾全景,黄河与长城交织的画面令人心潮澎湃。黄河水奔腾不息,长城蜿蜒起伏,一动一静,一柔一刚,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与古老的长城相互辉映,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沧桑与辉煌。
黄河一号公路偏关段
离开老牛湾时,心中满是不舍。索性沿着黄河一号公路走一段,人少景美。黄河与长城的相遇,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完美融合,老牛湾,也成为了我心中难以忘怀的诗意栖居之地。
代县
踏入代县古城的瞬间,仿佛跌进了历史的褶皱里。这座始建于汉、鼎盛于明清的边塞重镇,裹挟着雁门关外的朔风,将千年岁月沉淀的故事,缓缓铺展在眼前。
城门楼巍峨耸立,斑驳的城墙爬满苔藓,城砖缝隙里长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像是在诉说往昔的金戈铁马。代县文庙。作为华北现存最大的州文庙,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棂星门的石柱上,祥龙昂首,缠绕升腾,虽历经风雨,雕刻的纹路却依旧清晰可见。
边靖楼,这座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古楼,高峻雄伟,三层歇山顶建筑飞檐斗拱,琉璃脊兽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楼体上悬挂的巨幅匾额尤为震撼,“声闻四达”“威镇三关”等牌匾字体雄浑遒劲,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所题,每一笔都力透木石,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边塞的号角与战鼓。
暮色渐浓时,我漫步至阿育王塔下。这座元代建造的喇嘛式古塔,塔身洁白如玉,造型秀美,十三层密檐层层叠叠,塔刹上的铜铃随风轻响,清脆悦耳。夕阳为古塔镀上一层暖金色,塔影斜斜地映在青石板路上,与周围嬉戏的孩童、散步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叹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美交融。
华灯初上,古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灯笼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晕中,代县古城更添了几分温婉与神秘。街边小店飘出黄酒的醇香,老字号餐馆里,品尝着鳌鱼。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用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在离开许久后,仍念念不忘那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千年史诗。
第5天
雁门关景区
踏破雄关,触摸历史的沧桑与壮阔
这天,我第一个来到雁门关景区,对这座“中华第一关”的探寻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沿着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两侧草木稀疏,岩石裸露,尽显苍凉雄浑的塞外风貌。未到关城,便远远望见“雁门关”三个苍劲大字镶嵌在城墙之上,历经岁月侵蚀,字迹依旧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穿过厚重的城门,脚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每一处坑洼都似是被过往的马蹄与战靴打磨而成,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无数传奇战事。
登上关楼,凭栏远眺,四周群山起伏,沟壑纵横,雁门古道如一条细线穿梭其中。这里地势险要,两侧山峰对峙,形如雁门,易守难攻,难怪自古便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闭上眼,耳畔似有呼啸的风声化作千年前的战鼓,眼前浮现出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关抗击匈奴的壮阔场景;杨家将浴血奋战、满门忠烈的故事也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他们的呐喊与马蹄声仿佛穿透时空,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关隘之间。
漫步在城墙之上,触摸着斑驳的砖石,冰凉的触感传递着历史的厚重。城墙上的垛口、瞭望孔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仿佛还能看见戍边将士警惕的目光。城墙转角处,锈迹斑斑的铁炮静默伫立,虽已失去了往昔的威力,却依然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
顺着城墙前行,来到雁门关的核心区域——地利门。城门之上的宁边楼巍峨耸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楼内陈列着古代兵器、将士铠甲等文物,透过这些锈迹斑斑的物件,仿佛能窥见当年将士们的艰辛与坚守。
走出地利门,便是著名的雁门古道,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清晰可见,那是千百年来商队、军队往来留下的痕迹,见证了这里曾经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华与热闹。
忻州古城
十点半,我就达到忻州古城了,踏入忻州古城,仿佛一头扎进了时光编织的锦缎里。这座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的古城,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鲜活地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将岁月沉淀的韵味与人间烟火气完美交融。
穿过古朴的城门,脚下的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两旁的明清风格建筑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半掩半开。青砖灰瓦间,“秀容书院”的匾额古朴苍劲,这座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藏在古城的一隅,石阶层层而上,古槐参天蔽日。踏入书院,长廊迂回,亭台雅致,两侧展室里陈列着古籍善本与文人字画,墨香与槐香交织,恍惚间似能看见昔日学子伏案苦读的身影,听见朗朗书声穿透百年光阴。
沿着主街漫步,叫卖声此起彼伏。传统的铜器铺里,匠人手持小锤,在黄铜器皿上敲打出细密的纹路;老醋坊的大缸排列整齐,浓郁的醋香扑鼻而来,令人忍不住驻足品尝。最诱人的当属街边的美食摊,蒸笼里热气腾腾,黄米凉糕软糯香甜,蘸上桂花蜜,入口即化;羊肉泡馍香气四溢,鲜嫩的羊肉浸在醇厚的汤汁里,配上酥脆的馍块,一口下去,暖意从胃里蔓延至全身。
行至古城中心的泰山庙,红墙灰瓦,飞檐斗拱,庄严中透着几分古朴。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斑驳的壁画虽已褪色,却仍能看出昔日的精美。错落有致的古民居、飞檐翘角的楼阁,与远处的山峦共同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忻州古城,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也不似西北古城的雄浑苍凉,它以独特的韵味,将厚重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与鲜活的市井生活融为一体。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每一缕烟火都诉说着人间的温情,让人在不经意间,便沉醉于这古韵与烟火交织的美好之中。
太原
下午2点,入住太原酒店。
督军府旧址
在太原住下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致的意思是这次是第四次来太原,第一次来去了晋祠,第二、第三次来哪里都没去,友人告诉我,督军府一定要去逛逛。
这座位于太原杏花岭区的古老建筑群,历经明清巡抚衙门、民国督军府等多个历史时期,承载着数百年的风云变幻,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跨过朱漆大门,迎面便是仪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庄重威严。穿过仪门,宽阔的甬道直通大堂,两侧的松柏苍劲挺拔,仿佛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院落的秘密。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斑驳的墙壁、精美的砖雕、古朴的门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走进大堂,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军政要务的决策之地,想象着当年阎锡山在此运筹帷幄,处理政务,签署文件,叱咤风云的场景,仿佛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大堂内的桌椅、屏风、文房四宝等陈设,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保存完好,让人得以窥见那个动荡年代的军政风貌。
沿着回廊漫步,依次参观二堂、三堂等建筑。二堂曾是接待重要宾客、商议机密要事的场所,内部布置典雅而不失威严;三堂则更具生活气息,展现了旧时官员的起居场景。每一间屋子、每一处角落,都藏着独特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良久,细细品味。
后院的花园别有一番景致。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相映成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在古朴的建筑群中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昔日达官显贵在此吟诗作对、谈天说地的欢声笑语,感受那份喧嚣中的宁静与雅致。
在督军府的展厅里,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文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其从明清到民国的演变历程,以及山西近代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脉络。泛黄的文件、老照片,还有珍贵的实物展品,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人深刻感受到山西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走出督军府,回望这座古老的院落,心中满是感慨。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瑰宝,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兴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让人在游览中得以与过去对话,感受岁月沉淀的独特魅力。
钟楼街
督军府正门对面就是美食街,随后入钟楼街和柳巷。
第六天
晋祠公园
这是我第二次来晋祠,上次还是1998年,记忆最深的就是古戏台和侍女塑像。雨中,我又站在晋祠斑驳的檐角下。
三十年前那个仰头数飞檐的年轻人,被岁月揉进了青石板的水洼里。圣母殿的琉璃瓦仍凝着千年光色,难老泉的水声却混进了半生故事。古柏摇落满身雨珠,恍惚间,我与时光终于达成和解。只可惜侍女塑像不可近观,摆放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这座坐落于太原悬瓮山麓的古老祠庙,既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祭祀圣地,更是一处集古代建筑、雕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文化瑰宝。
穿过水镜台,眼前豁然开朗,金人台四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赫然在目。他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虽历经近千年风雨,仍目光如炬、英气逼人,仿佛随时准备捍卫这片神圣之地。再往前,便是著名的鱼沼飞梁。这座十字形桥梁架于方形鱼沼之上,石柱雕工精细,斗拱层叠交错,如飞鸟展翅,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既具建筑之美,又富灵动之韵,堪称我国古桥梁中的孤例。
移步圣母殿,这座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让我驻足良久。殿身四周回廊环绕,前廊柱上八条木雕盘龙栩栩如生,鳞甲分明,须髯飘动,仿佛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殿内不给进了,只能远观43尊宋代彩色泥塑侍女像。记忆里她们神态各异,或温婉浅笑,或凝神思索,或忙碌奔走,将宋代宫廷生活场景鲜活呈现,衣褶线条流畅自然,色彩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明艳动人,每一尊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漫步在晋祠的园林间,参天古木随处可见。周柏唐槐,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枝干虬曲苍劲。那株倾斜的周柏,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倚靠着圣母殿,见证着朝代更迭;唐槐虽已中空,却仍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难老泉清澈见底,泉水从石雕龙头口中喷涌而出,昼夜不息,正如《诗经》所云“永锡难老”,为这座古老的祠庙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回首望去,这座千年古祠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古朴典雅,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游览中不禁沉醉于这份跨越时空的美与厚重之中
。
第7天
蚌埠
返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