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拍摄的连镇谢家坝。 张 旭摄
近日,记者跟随四普专项调查队走进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见到了传说中的“糯米大坝”谢家坝!
“至柔孕育出至刚,谢家坝是大运河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告诉记者,今年4月河北省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运河专项调查,此行目的就是复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谢家坝。
眼前,是一段蜿蜒的S形河道,陡峭的坝体处于拐弯处。
“南运河最大特点就是‘九曲十八弯’。”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白素萍介绍,德州四女寺枢纽至谢家坝段直线距离仅52公里,有88个弯道。河道弯曲引发横向环流,不断冲刷凹岸,而谢家坝所处位置正是大运河连镇段一处最为凶险的顶冲点。
历史上,连镇因运河漕运而兴。各类货物从这里装船,南销齐鲁、江南,北达京津、东北,各地客户纷纷于连镇设栈,经销贸易。兴也运河,毁也运河,历史上每逢发生洪涝灾害大坝决堤,都会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守卫家园,运河儿女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决定建造一座足以抵御河水在弯道顶冲的堤坝,彻底根除隐患。”东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旭说,清康熙年间,当地谢氏乡绅带头捐资,从南方购入万余斤糯米。糯米运到后,沿岸百姓纷纷取出自家的锅,熬起糯米粥,用滤出的糯米浆与白灰、黄土等混合,逐层夯筑起这道200多米长的坚固堤坝。为了纪念,堤坝被命名为“谢家坝”。
“这座堤坝蕴含了中国古代非凡的水利智慧。”探访中,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玲说,这道大坝集中体现的古代“糯米砂浆工艺”筑坝技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除了材料独具特色,坝体结构也符合工程力学:底部以柏木桩加固地基,中层铺毛石垫层,顶部逐层夯筑糯米浆层,形成“上柔下刚”的分层抗压体系,且越泡越结实,被誉为“铜帮铁底”。2012年加固时,现代技术人员试验不下百次,最后在灰土里掺上糯米浆打成坯状,等坯晾干后补到坝体上,再现了古代技术。
据说,堤坝建成后,300余年间再无决堤。
记者顺着一条陡坡下至坝底,抚摸着沧桑的“糯米大坝”,不禁感怀于古老的水工智慧、乡贤的情怀担当和老百姓众志成城的坚守。时光流转,从防洪屏障到文化符号,谢家坝的功能也在现代社会中悄然转变。
堤顶路东侧,一座红墙灰顶建筑引人注目。记忆影像、运河之坝、弯道智慧、筑坝场景、济运护漕……在这座2021年建成的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内,游客能通过沙盘、图片、实物、模型等更详细地了解运河水工智慧。“假期里,研学团队的孩子们会在这里体验夯土制作,感受古人的匠心。”连镇镇党委书记王建说。
“这次大运河专项调查中,我们在连镇发现了清末民初的马家大院,是晋商建筑典型代表,内部细节含欧式风格。还发现了连镇火车站候车室,是清代光绪年间所建……”东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四普工作人员李天峰告诉记者,谢家坝造就了安澜,连镇码头、津浦铁路、商铺等人流熙来攘往,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些新发现反映了运河、铁路、经贸和社会变迁图景,很有研究价值。
谢家坝,不只是古代水利工程,更成为“立体的教科书”。近年,东光县在大运河东侧建设集生态观光、绿化美化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改善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桑果采摘园、林果观光区、绿色生态休闲区、运河生态公园等生态风景线,绵延不断,临坝而居的村民在乡村建设中体验到更多幸福感。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流动就是不因循守旧,既承载匠心、智慧、义举,又不断传承、创新。”孙晶昌说,这样的文化基因孕育了运河儿女的似水柔情,也孕育了和衷共济的坚韧坚强,这是大运河留给今天的精神财富,是值得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