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上旬的一天,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空气中嗅不到一丝微风,在宜阳县职工作协和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我们一行20多人前往张坞镇采风,第一站就选择了千年古刹——龙潭寺。虽然10多年前曾和朋友顺道来过一次,基本上是兜兜转转,走马观花,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窃以为这不过是山脚下一处普通的寺院而已,与白马寺、少林寺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此次再度来到龙潭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可谓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龙潭寺大都与河流或者湖泊有着密切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同名者甚多,其中名气大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广东龙川、四川成都、云南昌宁等,周边地区也不乏响当当的,最著名的当属始建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的涧西区辛店街道龙池沟村的龙潭寺和宜阳县张坞镇的龙潭寺。
位于张坞镇岳社村东南与程屋村西南之间的寺沟河东侧的龙潭寺,因寺庙西侧有一面积约60平方米的龙潭而得名。龙潭寺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这一点与国内大多数寺庙不同,倒是和灵山寺出奇地一致。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据寺院人员介绍,龙潭寺的住持一般都是由白马寺或者少林寺委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佛教教义的正统和延续。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古往今来,寺庙是一片净土,来到这里的人都希望远离尘嚣,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龙潭寺正好满足了众多信徒的需求。故地重游,心潮难已,在仔细听取了有关人员的情况介绍后,才感觉属于小众范畴的龙潭寺并不简单,它跨越了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香火缕缕,梵音袅袅,风铃声声,人影憧憧,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和人间的冷暖。
龙潭寺布局规整,环境优雅,庄严肃穆,烟火缭绕,在信徒心里是一块心灵圣地,但创建时间却是一个谜,困扰了佛学界、史学界许多年,一直没有定论。目前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龙潭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佛教盛行,寺庙、石窟等带有佛教标识的建筑以及雕刻盛极一时。另一种观点是依据寺内的碑刻记载:龙潭寺创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566年)之前,但是该纪年仅仅存在了31年,加上当时天下大乱,纷争不断,当权者兴建寺庙明显站不住脚。根据寺内大殿的梁架和斗拱等结构造型特点可推断为金代所建,基本上保持了最初的面貌。不管基于哪种说法,至少说明龙潭寺创建时间要比灵山寺更早,保守估计也在600年上下,其香火之盛、信徒之多、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龙潭寺地处熊耳山余脉的青山,植被茂密,翠柏掩映,幽谷深邃,风景如画,在方家眼里是块风水宝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人笔下的青山与龙潭寺的青山如出一辙,如同一口。近千米之躯的青山与女几山、莲花山、凤凰山、锦屏山连成一体,横亘东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寺沟河发源于上观、莲庄的山间谷地之间,经过千回百转,最终涓涓细流汇入洛河。
龙潭寺紧邻卢洛古驿道(原永灵公路,现安虎公路),自古以来就是洛阳通往洛宁、卢氏、嵩县、栾川的主要通道。便利的交通位置,富饶的洛河川区,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虔诚,打牢了龙潭寺长盛不衰的发展根基。
千百年来,每年阴历六月龙潭寺庙会期间,来自宜阳、伊川、渑池、洛宁、新安等地的香客信徒或渡水行船而来,或车马代步而至,在心仪之地诵读禅宗教义,祈求平安吉祥,寻觅一份心灵的空洞澄明。
从安虎线沿乡间公路南行1.5公里左右就到了龙潭寺,正门中规中矩,朴实无华,与一般的民房并无二致,正门两侧安放着两尊涂满金漆的大象,宁静安详,形态可掬,寓意着吉祥平安。龙潭寺广场的一块石碑上书写着“千年古刹”四个红色大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醒目。龙潭寺与禅宗关系非同一般,龙潭寺曾经是少林寺的下院,底部一行小字点明了它和“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寺院占地面积三亩左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厢房以及窑洞10多孔。其中窑洞是山区地带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尽管寺院的每孔窑洞净深和层高各不相同,但是冬暖夏凉,静谧平静的环境,无疑是善男信女理想的修行之地。
进入正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迎面的一副对联“香火千年承古韵,钟声万载振今生”,道出了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真谛。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建筑,为明清两代重修,这说明寺庙具有明显的官办属性,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寺庙现存有历代重修碑五通和清代和尚塔两座,记载了龙潭寺的重建过程。正是因为多重因素叠加,人们才有幸看到几百年前的精美工艺,了解建筑背后隐藏的时光密码。
龙潭寺神话传说众多,尽管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自有让人信服的事实和理由,且不说千年白龟、白龙显圣、千年卧佛等,单是青石现佛、达摩坐禅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了。“佛”字一般常见于墙壁、匾牌、字画、塑像等物品上,但是显现在石壁上就令人称奇了。在龙潭寺后面的一块青色巨石上,斗大的“佛”字清晰可见,笔法苍劲古朴,纹理流畅自然,轮廓感十足,没有任何斧凿痕迹,即使书法高手也难以企及,让人倍感自然之秒趣,造化之神奇。
龙潭寺是达摩禅师坐禅传法的主要寺院之一,与少林寺渊源颇深。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航海至广州,后一苇渡江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和红尘俗世作别,与青灯古佛相伴,首创禅宗教义,其修为已经达到了一个心无尘埃的境界。此后10多年间,达摩禅师不辞辛苦,云游四方,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学人,培养禅武兼备人才。
有一年他从洛阳西游,被洛河岸边、青山脚下的美景所陶醉,遂决定落脚龙潭寺,向信徒传经布道,光大佛法。如今,游客、信徒上山途中,依然能看到达摩坐禅时在青石上留下的脚印。每当太阳斜照,道道金光洒在青石之上,硕大的脚印与青山遥相呼应,昭示人们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一定能到达山峰之巅。在门票经济、产业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龙潭寺坚守不收门票,不事铺张的原则,低头做事,仰头做人的风骨,狠狠打了释永信、释照杰、释学诚等宗教界败类的脸。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一如龙潭寺里的千年皂角树一样,消失的是枯枝和火患,壮大的是绿芽和虬枝,龙潭寺经历了创建、重建、扩建等不同阶段,变化的是寺院面貌,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离开正门的那一刻,太阳依然高挂在天空,但如黛的青山,葱郁的庄稼,潺潺的流水,如缕的游人,联手将热浪撕开了一道口子,刹那间一阵清风扑面,神清气爽,恰似饮了一杯醇香的美酒,令人陶醉,令人回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