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古城的大框架为“一道两城”,“一道”就是邢州古官道,也叫御路,是指清风楼府前街以及府前街的南北延伸的纵轴道路,之所以称为御路是因为金代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连接北京的道路,在当时便被俗称为御路。(由北至南为北关街—北长街—南长街—清风楼—府前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南头村);“两城”指的是古城区域内以中兴路为分界线,北为隋唐时期定型的邢州城,南为关城,它定型于清代,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好南关。
好南关,区域为现邢台中兴路、开元路、建设路和新华路的围合区域。关城是古代邢台做生意做买卖的人聚集的地方,商贸中心。好南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元代早期,为了恢复社会生产,从全国各地和西域迁徙了一些人口,居住在邢州城内外,其中居住在邢州城南的人口,逐渐聚集,形成集市的雏形,到了明代,南关人口已经超过了邢州城,也就是当时的顺德府城,但明代南关只是一个城外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没有城墙,到了公元1853年,清政府为了防御太平军北伐,修筑了南关城墙,当时的南关城墙周长七里,高两丈两尺,厚三丈有余。
清代后期的“好南关”店铺林立、买卖兴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货杂陈、绫罗绸缎、各地特产,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牛市、羊市、马市、靛市、肉市、棉花市、药材行、皮货行、南货行、粮行及布行、茶庄等,其中以皮革加工贸易尤为兴盛。晋冀鲁豫乃至武汉、天津码头的商界无人不知邢台南关是经商宝地,故有“邢台好南关”之说。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南关特色文化,南关文化主要包含了六个方面:
街巷制城市规划。与邢州城不同,南关为典型的宋代之后街巷制布局,它打破了隋唐时期的里坊,允许人们临街开店,这样一来,南关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开放式的商业区。
商贾文化。南关区域的许多街巷都与商业贸易有关,靛市街是染布的,蜜市巷是卖蜜的,羊市街和羊市道是全国羊皮生意的集散地,街巷格局体现了当时市场专业化的布局特点。
民居文化。邢台南关因店铺林立,故而店面的临街面窄,只能依院子纵深向的格局发展建设,南关院落就逐渐演化成了布袋院。布袋院是邢******具特色的商住一体院落,狭而长,状如布袋。常见的是三进院,一进院以商贸为主,二进院以生产加工为主,三进院以住宿生活为主。
古建文化。除了西大街、靛市街因旧城改造出现高层建筑外,大部分仍为平房、二层房建筑,基本维持晚清民国的总体格局。历史街区的街巷格局保护较好,而且均沿用历史地名。
民俗文化。由于南关历史久远,聚落稳定,居民密集,集贸繁华,民间民俗文化发育相当充分,如邢台皮影、邢台扇鼓、街区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抬花竿、拉碌碡)以及太极拳等成为居民精神生活主体。著名风味小吃六合居锅贴、天桥锅贴、桐泰祥糕点、义兴张道口烧鸡(张荣记老铺烧鸡)、黑家饺子、牛舌头烧饼等等特色独具。
2023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启动邢州古城保护利用工程,着力打造“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的古城。为让游客更深层次地感受好南关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商业脉搏,我市将独特的民俗风情、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等融入在此,打造以民国建筑风格为主基调的文化休闲空间和新文旅消费场景。
如今,好南关休闲街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这里以“好南关”商贸文化为主题,通过再现邢台“好南关”百年商贸盛景,不断丰富邢台的文化旅游资源,彰显邢台3500年的建城史和优质历史文化资源。#网络大V看邢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