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修文县久长街道,有一处名叫“双堡”的古老村寨,是明代屯兵置堡的“老鸹堡”。如今,这里不仅有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还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遗迹。
久长街道双堡村,于2013年由原上堡村、下堡村合并而成,属于苗族聚居村寨,全村1062户3650人,其中少数民族236户980人。生活在这儿的“青苗”和“小花苗”能歌善舞,自古以来,在春节、四月八、端午节等重要节日,经常举办“跳花节”,祭祀祖先,展演山歌、斗角舞、板凳舞、花棍舞、芦笙舞等传统节目。
双堡村地处修文河上游狭长的河谷盆地,村里有两座营盘山,顶端均建有古营盘,修建于何年何月,至今无从考证。作为古代修文通往息烽、遵义等地的重要通道,双堡村地势险要,据《久长镇志》记载:“古营盘位于下堡村。明代洪武帝朱元璋调北征南,黔地归附。为有效扼控,时龙场(今修文)境地多处屯兵置堡。下堡即明军屯兵置堡之所,在村境南大、小营盘山顶修筑营盘,屯兵扼守。两营盘占地面积约200亩,营盘围墙均以石条砌成。”
据了解,明朝军队为巩固要塞,在清水寨、扯泥堡、窎堡、老鸹堡、石安寨设五堡屯兵,所谓的老鸹堡,就是现在的双堡。如今,双堡村一带依然留存有不少与古营盘类似的军事遗迹,比如,枧槽坡古关口、大黄洞、李政孔以及营盘山下邻村的“熏死人洞”,这些如今藏身于密林深处的场所,或因朝廷屯兵,或因土匪啸聚,或因乡民躲避兵灾匪患,多多少少都留存有军事设施痕迹或相关历史故事。
解放初期,双堡村同样是修文剿匪的重要战场。当时叛匪接连攻打修文县城,被击退后,余众近千人集结于石安、下堡。解放军以下堡为突破口,在古营盘周围与叛匪激战4个多小时,大获全胜,下堡剿匪成了当时修文政治、军事形势根本好转的关键一仗。
在双堡村,除了军事遗迹,还有不少古道、古桥、古寺庙等遗址遗迹,其中现存的古桥,还有掩桥、平桥、上堡大桥、水口寺桥等。掩桥是一座长约2米的石拱桥,从岸上架到河中心的岩石上,桥孔像明亮的眼睛,桥体整体像一只尖嘴动物探出的头颅。
“小时候见到的营盘,经常有人来,里面没有植被,有一些类似于房子地基的遗址,现在全部长草、长树木,完全无处下脚。石墙将山头包起来,整整的一大圈,有一道拱门进出,拱门外是一条2米宽的步道。现在拱门垮了,步道也湮没在树木当中了。”双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安礼回忆道。
近年来,双堡村“两委”班子在加强非遗传承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同时,正瞄准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资源和凉爽的山地气候,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修文县山寻露营基地,落户于双堡村的森林当中,自2023年建成营业以来,生意持续火爆,尤其是夏季,前来露营、避暑的客人络绎不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狄良军
编辑 罗昌
二审 吴兵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