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敏 整理)
《说文解字》中对“村”的释义为:“村,从邑,屯聚之意也。”历史文化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方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村庄。
村庄起源于先民的原始部落。远在新石器时代,三河这方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延续文明。在孟各庄、刘白塔等处的古遗址,都有先民临水结庐、狩猎采集的历史痕迹。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禽、捕鱼打猎、烧制陶器,过上临水定居的生活。
历经秦皇汉武、唐宋元明的历史变迁。在三河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的小康幸福生活的壮举,也是七十万英雄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寄予着浓郁醇厚的乡愁。
现采撷了九个文化名村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⑦名人辈出夏庄村
杨庄镇夏庄村因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一夏姓人在此地落户,后繁衍生息,遂成为村,取名“夏庄”。现全村有近500户、1700口人。夏庄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位有着不同凡响的人物。清代“中堂”王官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官文,因是清朝廷中的重臣,官至“中堂”。其人姓王佳氏,名官文,满族,旗人。祖籍东北辽阳,先祖入关落户夏庄。
王官文(1798—1871年),字秀峰,谥“文恭”。自幼习武,清道光年间中武进士,授殿前蓝翎侍卫。后出任广州汉军副都统、荆州右翼副都统。因战功卓著,屡获升迁。先后任荆州将军、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一等国威伯爵,世袭罔替。官至直隶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
清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王官文带兵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九江。次年,解宝庆府之围后,又收复太湖。咸丰十一年(1861年),王官文又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安庆,后收复湖北所有失地。
清同治元年(1862年),王官文率兵会剿捻军于河南信阳、罗山,并攻下黄梅县捻军大本营,收复十余寨。同治三年(1863年)六月,又协助曾国藩收复江宁(南京)、杭州、苏州、庐州、宁国等失地,太平军大败。曾国藩上书朝廷为王官文请功。清廷颁诏:“官文征兵筹饷,推贤让能,接济东征,不分畛域。赐一等果威伯爵,号果威,世袭罔替,升入正白旗满洲,赐双眼花翎。”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王官文病逝,享年73岁。清廷赐金治丧。以郡王规格祭奠。并制有《御制王官文祭文》《钦赐文华殿大学士世袭一等果威伯爵晋赐太保谥文恭王官文碑文》《官文公封爵御制文》。《二十五史》之《清史稿》立有王官文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三河县新志》载:官文文恭公与曾文正(曾国藩)同时入相,功盖天下,勋绩相伯仲。
⑧新集古镇之源大王庄
清末民初,泃河下游的新集镇,是冀东一处重要的水运码头。曾有诗云:
泃水流古今,盘盘晚渡开。
鸟冲烟霭灭,人带夕阳来。
车马通幽蓟,樵耕跨草莱。
片帆新月上,淼淼隔征埃。
泃河水运的畅通,带来了新集一带的发达和繁荣。
八台之一的大王庄。在新集镇街上,人们都知道,“先有大王庄,才有八台村”。
沧海桑田。在很早以前,新集镇街上一带,是一片低洼泽国。泃河和鲍邱河水,汹涌而至,带来大量泥沙,汇入至此形成一个较大的湖泊。随着岁月的推移,泥沙越积越多,成为一个河流冲积的平原地带,且淤积成几个较高的土台子。
岁月漫长的演变,河流趋于平稳,淤积的低洼地成为丰饶的黑土地,成为适宜耕种的良田千顷。有逃荒人员来此开垦农荒,耕种嫁樯,安分定居。
到了宋元时代,在几个高土台上,有王、窦、苏、宋四家,从山东逃荒至此,逐渐成村。故名大王庄。
在大王庄东二里许的另一土台上,有潮、泛二庄。后,人们改称为晁庄子、范庄子。
明清时期,河流夏季沥水,时常泛滥,冲毁村庄,淹灭庄稼,危及人们居住环境。就有人家搬至大王庄东侧落户成庄,取名“小王庄”。另一些人家搬至大王庄东北角较高处立庄,取名“沉庄”,后改称“陈庄”。
以此类推,明末有薄姓人家,到距大王庄南侧二里远的地方,租种东达屯大户人家的土地,落户成村,得名“任家庄”。还有清初胡姓人家到大王庄东南一带定居,以烧窑产砖为生,得名“胡家窑”,后改称“胡元”。同时代,还有纪、刘、许人家从山东逃荒至此,因在镇西门外边,得村名“西门外”。以及在镇东门外有一户邢姓菜园子,得名“邢家园”,后称邢园。还有大王庄南侧的一大片菜地,有卢姓人家定居,称为“菜园”。
天然粮仓新集洼。随着新集镇水旱码头的繁华,带来了新集八台村子的发展。逐渐连成一片,居住交杂、彼此不分的状况。又因居住地方土台子高低不同,故称之为“八台”。
在此定居的百姓,以汉民居大多数。少数民族有十几个,但又以回民居多。1955年,由各村回民联合组成一个村,称之为“回民队”。至此,新集镇就有了九个自然村。人们仍习惯使用“八台”这一旧称。
新集镇八台,民国时期属于宝坻县、蓟县分别管辖。建国后,属三河县五区。1958年,属皇庄大同人民公社,1961年建新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新集镇。
南洼是三河的天然粮仓。方圆几十里无村落,沃野一望无际,是新集洼的盆地洼底,最低海拔仅7米,雨量少的年份则是粮丰之年。
历史上,泃河水源极为丰富,历史上曾在雨季多次河堤决口,危害人们生产生活。建国后,政府屡次加高筑堤,使得新集镇的北、东、南三面筑堤数十里。如今,大堤内外,绿树成荫,花红柳绿,风景优美。被人们称为“百里长堤”。古有诗云:
泃水清莲鱼泳时,牛羊向西更归迟。
溪头争渡谁家子,深浅从来要自知。
著名的新集戏楼 。据记载,新集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
因新集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水旱商埠码头。镇北的泃河连接蓟运河,经新安镇、芦台,后入海。河道每天有上百艘运货鸭嘴船在新集码头停靠。
当时,新集街上店铺林立,货栈繁忙。有上百家杂货铺、当铺、旅店、饭馆。仅粮店就有8家,每天交易粮食5000石左右。还有烧锅8家,以及纺纱厂、铸造厂等。方圆百里的商贾,都来此交易。
为了商家之间竞争有序,商家成立了商会。商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商户资源,就多方集资,在街东靠近码头的地方,盖了一座戏楼。戏楼座北朝南,高大气派。戏楼左右两边还题写了“逸兴”“遄飞”四个大字(逸兴:幽雅之意,遄飞:往来疾速之意)。还在戏楼前,竖起了一根锡包头的大旗杆,上挂三角牙边彩旗。戏楼建成后,几乎每天唱大戏。有落子(评戏)、河北梆子、皮影、京戏等。招来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前来观戏。也招揽了更多的商人来此交易。
1936年,侵华日军占领了新集。并在新集修建炮楼,从此使得新集的生意萧条,商家倒闭。解放后,新集戏楼年久失修。
1958年大蓟县时,因修建洇溜节制闸需要木料,而把新集戏楼拆毁,把木料运走。从此,兴旺一时的新集戏楼踪迹全无。
⑨古时驿道李旗庄
三河地处京畿,在城西10里之远,扼102国道旁有一村落,叫“李辛庄”,后因入关旗人到此定居,故改称“李旗庄”。
旗人驻防更改村名。三河是京都的门户,不仅是清朝官兵入关出京的门户,也是朝廷到东陵祭拜皇祖的必经之路,都需要重兵把守。
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正白旗人李秀芝,自关东铁岭护卫顺治进京。由于护驾有功,得到皇帝赏识,委派其领兵到京师东部三河驻防李辛庄。
李秀芝驻防后,为显示旗人的显赫地位,更村名为“李旗庄”。又因村前有一驿道,又称“大道李旗庄”。
另据在此地落户的李氏家谱载,李秀芝膝下有二子。长子李弘仕,后搬出李旗庄,落户李枣林村。次子李弘道从军,因战功卓著,被朝廷册封为定远大将军。李弘道奉旨驻防京东,辖三河、香河、平谷、蓟县,并负责征收四县赋税。由于李弘道废除苛政施仁政,减免鳏寡孤独者的税赋,实施鼓励桑田农耕措施,使得辖区治安稳定,百姓保障温饱,深受人们欢迎。
“一步三眼井”的来历。在李旗庄弘道的故居里,至今仍有一眼水井。2000年时,因建筑施工,打开了封存300余年的水井。经测水井深3丈许,周围青砖砌成。据传,井内有定远大将军李弘道带袖套剑一把。
井上有一石质井盖,为青色花岗岩质地,呈磨盘状,直径4尺,厚半尺左右。上有3个井眼,一字排开。两边大中间小,大井眼直径1尺2寸,小井眼3.5寸。大井眼显然是提水用,小井眼作何用不得而知。井盖上的三个井眼,中间距离相等,边距正好是成人的一步,故被后人称之为“一步三眼井”。
时至当今,这眼水井水源充足,从未干涸。井水清澈,口感甘甜。现“一步三眼井”已被确定为三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李七侯”的传说。清康熙年间,由于李旗庄紧邻交通要道,居民增多,聚集了多元人口混杂,社会治安形势混乱。康熙帝为治理京东治安环境,选派南方举人彭鹏,赴三河任知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彭鹏带仆人,离京赴任。
到夏垫镇时,正好赶上此处庙会。忽然看到有一帮恶棍,调戏一名美貌女子。彭鹏不由得义愤填膺。上前喝道:“光天化日之下,欺辱良家妇女,还有王法吗!”对方非但不听劝阻,反将彭鹏捆绑了起来。这时,旁边一名年轻人看得真切。跨步上前阻拦。不料双方话不投机,动起手来。没过几个照面,那帮恶棍被年轻人一个个打倒在地,磕头求饶。年轻人为彭鹏松了绑,一路护送到县城衙门。
路上,彭鹏方知此年轻人是李旗庄旗人,人称“白马李七侯”。这天,他正好是前去迎接知县赴任,不料碰巧路遇不平,便出手相救。
彭鹏诚邀李七侯帮助治理三河,李七侯欣然接受,被委任为三河县三班衙役头领。
彭鹏到三河后,经明查暗访,掌握了三河境内的三股恶霸势力。一股是李旗庄李七侯胞弟李八侯为首,一股是夏垫镇旗人恶霸左青龙为首,另一股是夏垫镇旗人武文华(武举人)为首。这三股恶势力各霸一方,无恶不作,人们恨之入骨。
李七侯对胞弟李八侯极力进行规劝,使其决心不再作恶,解散团伙,重新做人。另外两股恶势力的头目,都被李七侯尽力捉拿归案。后被在夏店镇当众斩首处决。三股地痞恶霸和旗人势力的剿灭,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称彭鹏为“彭青天”,称李七侯为“江湖义士”。
三河治安治理的情况上奏朝廷后,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并在畅春园召见彭鹏和李七侯。康熙帝有意将李七侯留在宫中为官,但李七侯婉言谢绝,称只愿跟从清官彭鹏为朝廷效力。
消息传到李旗庄后,民众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以示庆祝,为村里出了一位大英雄而自豪。
在彭鹏知县的治理下,大道李旗庄兴盛一时,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成为京东重镇。
后来,彭鹏赴任广西巡抚和广东巡抚,李七侯一直跟随彭鹏。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彭鹏辞世。李七侯到宁夏灵子山寺院出家为僧。曾有诗赞曰:
白马英豪李七侯,一生一世走江湖。
除暴安良显本色,武侠盛名贯九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