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打包厂旧址无疑是武汉的“网红”打卡点。它有着超过一个世纪的工业史,艺术气息浓厚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保存完好、随处可触摸的历史文物。其“出片率”之高,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选择了用脚投票。其独特气质与成功改造,也吸引了一大批文化艺术、设计传媒类企业入驻,将这里盘活为一个新的文艺空间——多牛世界。某种程度来说,平和打包厂旧址近几年的火热,是武汉文旅市场火热的一个缩影。多牛世界所输出的调性与气质,也是老汉口的文化底蕴与时髦基因的彰显。
平和打包厂旧址被评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胡冬冬 摄
3.35平方公里,从江汉路到黄浦大街,从京汉大道到沿江大道,177处文物、153处优秀历史建筑。在我了解平和打包厂时,首先是惊叹于汉口历史风貌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优秀历史建筑,而在这批建筑中,平和打包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整、改造之妥当,让120岁的老建筑,得以逆龄生长。
多方采访了设计方、运营方、商户之后,我发现“尊重历史”已成为共识。多牛世界内部企业商家不允许随意改造水管、不允许涂改历史砖墙、不允许有明火,园区内装修和维护,需通过文物保护部门的严格审核。在这样的保护意识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平和打包厂原汁原味的工业“气质”得以保留。充满历史痕迹的清水红砖墙、粗大的消防管道、阀门、标语,还有至今能摸到工字横梁的空旷厂房,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游客穿梭其中,往往很容易生发兴趣去探究它背后的历史,轻松之下,发在社交账号上的照片就充满了“电影感”。
多牛世界鹅社书店。记者胡冬冬 摄
实际上,为了让一栋旧的“仓库”焕发新生,更多的考量,放在了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例如,怎样在保持不同时期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剔除后期杂乱的装修,让文物回归它的审美价值与历史风貌。再如,对平和打包厂周边街区的改造与升级、道路交通的管理、环境的美化,让多牛世界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体,而是通过“留改拆建控”,让平和打包厂与不远处的咸安坊、巴公房子、江汉关大楼等网红点一起,成为一片连贯的风景;还有,多牛世界的商业定位和越来越多的行业交流,让经济与文旅一起发展起来,这样,这栋如奇迹般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址,才能激发新的活力,可持续地发展。
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设计日暨第五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法国圣埃蒂安设计展等公共活动在多牛世界举办。它是作家李修文、余秀华、辽京、鱼山饭宽、刘川鄂、张执浩等青睐的读书空间,是年轻的艺术家们热衷来办展的热土,也是被一些文创类企业员工投票“最想来上班的地方”。平和打包厂旧址的火热,越来越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越是历史的,越是时尚的;越是厚重的,越是年轻的。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罗田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